第120章 奸佞是谁?-《大明,从空印案开始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 book chapter list     四周的喧闹声逐渐消失,刘涟的声音字字泣血,似乎将方才的欢热气氛,给完全打破!

    毛骧的身影,鬼魅一般的出现在了刘涟身边,他的视线一直放在朱元璋身上,似乎只要其下令,自己就能立刻行动将其带走。

    然而……

    仿佛是刘涟出现的太过突兀,或许也意味着什么大事出现,没有人开口说话,此刻全都保持静默。

    就连朱元璋也是如此。

    他原本因为对那铜球的好奇,露出的激动情绪瞬间就平息下去,随后回到座位上,就那么安静的坐了下来。

    而在其四周,凡是前来的官员只感觉心脏震动,旋即一个个目光跳转,聚集在身上。

    汪广洋眼神锐利,不再像以往昏昏沉沉。

    而胡惟庸则是一片平静,只有放在扶手边的手掌,微微握紧……

    这一刻。

    就连苏闲也察觉到了,大本堂的数位先生,先是错愕,旋即大为惊喜,对这一幕的出现,似乎感觉出乎意料。

    而苏闲自己,更是脑海思绪翻涌!

    刘涟?刘伯温?

    他倒是知道,洪武八年,刘伯温病逝。

    这个在后世的各类传闻中,其玄乎的“传说”似乎可以比拟蜀汉那位料事如神的诸葛孔明。甚至还有“三分天下诸葛亮,一统江山刘伯温”,“刘伯温斩龙”的等等传言……

    然而,在这大明朝。

    苏闲却非常清楚,论及功绩,刘伯温虽然有开国之功。但在朱元璋心里,其并非“诸葛孔明”于刘备而言,那独一无二的丞相!

    甚至在论功行赏的时候,刘伯温也只是被封了一个“诚意伯”。

    当然,其分析局面、运筹帷幄,甚至帮助朱元璋定鼎天下的能力和功劳,也毋庸置疑。

    比如现在的卫所制度,《大明律》的初步修订,就是他来负责。

    而开国之后,由于其是东南出身,再加上曾为元庭臣子,又是理学集大成者,阴阳、诗词、书法各个都能融会贯通,也一直被很多人,视作为官场上不同于淮西一派的领袖。

    而朱元璋,也曾欲立其为丞相……

    只是,洪武八年之后,所有关于“刘伯温”的话题,也就终止于此,因为其去世了!

    而此刻。

    看着刘涟跪在地上,请求朱元璋重起三司的一幕。

    苏闲的第一个念头,就是不对劲!

    在他的记忆里,似乎根本没有这一幕,就连史书上也没记载过。当然,在后世《明史》经过多次修改,再加上,再详细的史书也不可能面面俱到……所以现在,苏闲自己倒是不确定了。

    他只能根据已有的信息来推断……刘伯温到底是怎么病逝的?

    这个问题至关重要。

    因为其有可能影响着,苏闲一直以来,或者说……从空印案之后,就一直警惕的明初另一大案――胡惟庸案!

    自从进入大本堂,朱元璋的冷厉、残酷、霸道的印象似乎在逐渐的距离自己远去。平常在宫里看见他的时候,其总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,甚至被朱雄英搞怪,推诿责任,其也半点都不生气。

    但苏闲可不会就此而疏忽大意!

    其之所以如此,完全是因为朱雄英是其最宠爱的大孙。

    但自己要是因此而放松警惕,稍不注意陷入原则性的案件中,真的会出大问题!

    胡惟庸案!

    堪称最为危险的关键节点,在这种“血案”上,朱元璋可不是简单的要杀这个专权的丞相。

    而是和空印案一样,每一个大案之后,都有其酝酿许久的目的!

    废中书省,废丞相制,再度集权!

    可换句话来说,朱元璋到底是什么时候,在心里埋下废除丞相的种子的。

    要知道,从最近这些年的表现,以及官员任免的事情上来看……

    起码现在的朱元璋并没有这个念头,或者说此念,还没有在他的脑海里生根发芽,成长为大树,最终确定行动。

    帝王术的驭人之道,在于平衡。

    他一直也是这么做的。

    徐达、李善长、杨宪、胡惟庸、汪广洋。

    再加一个朱元璋曾欲立丞相的“刘伯温”!

    在此期间,虽有人起起落落,但左右丞相的职位,正如朝中的派系局面,一直都在互相制衡。

    直到现在,胡惟庸坐大,这个平衡似乎快要被打破。

    再加上此刻,刘涟超出所有人的“惊人之举”,苏闲自己都有种茫然……

    是不是蝴蝶效应,早就在不知不觉的开始了?除却自己主动变动的节点,某些事情似乎也在朝着不可预知的方向改变?

    虽然知道这才是正常的,但苏闲却也多了一丝新奇和茫然,这种感觉很复杂。不过很快就被他压在心里,因为他又想起,胡惟庸案的另一个重要点!

    有人启奏,洪武八年刘伯温遇害一案,是胡惟庸暗中所为!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