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零九章 门将和门闩-《我叫欧楚良》
第(2/3)页
实际上,链式防守是“自由人”加“人盯人”,而萨基则是破除这一意大利足球传统的破冰者,开创了足球对于空间,区域压迫的现代化诠释,是给链式防守盖棺的人物。
所以今天那不勒斯再次拿出链式防守在应付米兰时,卡佩罗才这样惊讶。
“那请问教练,何为‘门闩’?”米兰的一个实习小助教跟在卡佩罗身旁,听到他口中这个陌生的词汇后,忍不住提问道。
卡佩罗瞟了一眼米兰的后场,左后卫马尔蒂尼在收拢到禁区内后,发挥依旧是那样稳健。
他虽然是个后卫,但对自己的要求一直是一丝不苟。他不允许自己有任何失误,像冒顶、漏顶这样的事,他不允许在自己身上发生。
在又一次地把那不勒斯的反击化解,卡佩罗这才长出一口气,轻声解释起来。
从30年代拉潘改革瑞士开始,链式防守就多出一个其它阵型没有的特点。
就像当年的235主流阵型,拉潘通过两个前卫回撤到两个后卫左右;两个中卫互相协防,其中一个拖后协防;中场少一个人情况下,干脆整体回缩,让出中场来巩固防线。
最后形成的阵型有些像433,更直观一些的话就是1333。但和现代的433不同,那个时候的边锋是不回防的。所以这样的布阵会导致中前卫一个对付对方两个人,这也是这个阵型需要整体回缩的缘由。
这套解决方案,就被人称为“门闩”。
阵型最直观的特点就是有一个拖后后卫,这个位置后来也被称为清道夫,最后在意大利发展成为“自由人”。
基本上,这属于弱队对付强队的一种不入流的、不要脸的、不会被称颂学习和发扬的“方法”。
40年代,苏联足球也已爱动脑子出名。为了对付莫斯科迪纳摩这样的超级强队,一个练体操转行过来的教练想出了一个“办法”。
基于wm阵型,一个前卫退守;一个边后卫在后防线后负责清扫;强化整体意识,整队队形后移。
这套名为“伏尔加夹子”的战术给苏联球队带来一些成绩,是作为小球队抵御强大对手的一个手段。虽然没有广泛流传,但还是给后来大国米时代打下了基础。
门闩-伏尔加架子-大国米时代的链式防守都有一个共同特点,那就是有一名拖后的清道夫,他们作为自由人,游弋于双线之间,盯防对方的核心球员。这类球员通常有强悍的个人能力,防守、进攻样样精通,可以说,清道夫奠定了防守的强度。
1993年,国际足联规定门将不能用手接队友故意回传球;1994年,世界杯的越位规定改成可以跟倒数第二个球员平行。这两项政策一出台,清道夫的位置就变得尴尬起来。
他本来以活动范围广、然后以阅读比赛能力强所著称;但修改规则后,他的站位极有可能导致对手突破越位陷阱、趁机肆意前压。所以到现在几乎没有强队喜欢这么踢。哪怕是意甲,清道夫也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。“sw”这个位置,也只能在游戏中的战术板块中见到了。
“也就是说,那不勒斯门前的那个中国欧,发挥了门闩的作用,为链式防守填不上最后一块重要的拼图。”说到最后,卡佩罗意味深长地看向欧楚良。
他不觉得这是文森佐的刻意安排,毕竟文森佐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教练,只在他们教练圈有点名气而已。
他也不认为这是欧楚良的故意发挥,对一个刚刚从亚洲来的足球乡巴佬,又如何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,理解透链式防守的精髓呢?
更何况那不勒斯的这套战术一看就是临时演练,专门在联赛后期对付米兰、尤文这样的强队,所以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巧合。
一个站位稍微靠前,防守意识强、行动敏捷、弹跳和速度都不弱、出击范围广的守门员在一个大幅压后的阵型中,无意间完成了一个清道夫在链式防守中的任务。这样的那不勒斯,足以让卡佩罗和他的米兰吃瘪。
场上形势一时间陷入僵局,卡佩罗想不到文森佐会用这种方式来应对米兰,而他临时又找不到更好的应对措施,只能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。
第41分钟,米兰的长传球再次吊入那不勒斯禁区。但在巴尔迪尼和法齐的包夹卡位下,皮球安然落地,弹到到早就守在皮球路线上的欧楚良怀里。
第44分钟,莱昂纳多的直塞球虽然击穿了那不勒斯两条防线,也恰好传到了巴尔迪尼身后。但欧楚良先一步的努力追球后,终于又先克鲁伊维特一步,在底线前将球将皮球倒地抱住。
第46分钟,上半场的最后一次攻防。当球迷看到欧楚良竟然冲出大禁区,大步跑到右边路底线前的四五米的位置面对重上来的乔治维阿,直接倒地扫腿将皮球大力解围到前场时,客队球迷看台的呼声达到了最高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