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两百零三章:出了家贼-《明末重生之门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孙初文掌管铸币厂和钱庄,出了这么大的一档子事儿,会不会和他有关?

    “下官已经查过了,和孙大人没有关系。铸币厂,一直按照大人定下来的规矩运行,周围的士兵严加巡逻,那边不可能有问题。

    从孙大人担任铸币厂和钱庄的管事之后,和秦商也慢慢的少了联系,这事,孙大人恐怕不知道。

    至于土地兼并之事,和孙大人也没有什么关系。”杨临回道。

    孙初文久经商海,是一个人精。

    孙杰的地位越来越高,眼看着就要成为皇帝,有这么一个女婿,哪里还用得着蝇营狗苟?

    他也明白,他是外戚。

    一个合格的外戚,就必须要斩断所有做大的可能。

    于是,近几年里,他逐渐慢慢淡出秦商,开始和秦商脱开关系。

    虽然名义上还是秦商的掌舵人,但很多事情他已经不管了。

    所以说,现在发生的这些事情,他还真不一定知道。

    “既然如此的话,那你先下去吧。”孙杰看向杨临。

    杨临告退,走出了书房。

    看着走出去的杨临,孙杰陷入了沉思。

    他倒是不害怕这些胡作非为的商人,整个大明北方都拿下来了,难道还会怕一些财迷心窍的商人吗?

    对于孙杰来讲,查清楚这里面所涉及到的人员,几乎在俯仰之间,费不了什么事。

    但孙杰想做的可不止这些,他想打破这个时代的固有规律,用现代的规矩,运行商业。

    这个时代的商人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商人,和士绅阶级有着莫大的牵扯。

    即便依附于孙杰的秦商,也是如此。

    从一开始,秦商中人,就不是纯粹的商人。

    大部分都有着士绅背景。

    这是这个时代的特色,如果没有士绅背景,恐怕,普通商人早就被吃干抹净了。

    想要让商业更发达,就必须将“官”和“商”剥离开。

    只有这样,才能发挥出商业更大的作用。

    还有商税。

    尽管之前孙杰已经有了详细的规划,但之前有一大档子事儿要做,所以迟迟未能开始改革。

    沿用的规矩,还是之前的老传统。

    还有这个时代的赋税,实在是糟糕透顶了。

    在孙杰领兵出征之前,定下了三十税一的农税标准。

    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明末,这个标准确实有些低。

    一个纯粹的农业社会,这种赋税想要养活整个天下,确实很难。

    但孙杰也不是信口胡说,也不是胡乱施政。

    之所以这样做,是因为,孙杰将目光放在了商税、个人所得税以及海关税等税务上。

    这个时代的普通老百姓,有着一股坚韧不拔的气质。

    只要不出现什么大的问题,三十税一这个规矩,会让他们活得很好,一年到头还能有很多结余。

    再加上孙杰的学堂制度,完全可以让这些百姓的子弟进入学校学习。

    明朝的商税混乱不堪,早期的时候,朱元璋虽然定下了三十税一的规矩,但商人们真真正正缴纳的赋税,远远不止这么多。

    想要进城贩卖,就必须缴纳进城税,像什么市税,水关税,税卡税,等等多如牛毛,繁杂不堪。

    但明初政治环境清明,虽然这些税务很多,但加起来其实并没有多少,普通商人也能承受。

    然而,进入中期,朝廷财政开始出现问题,这些税务偏向了极端。

    嘉靖年,朝廷财政缺口日益扩大,各种各样的税务如雨后春笋,不断拔地而起。

    在这种严苛的税务之下,手工业从事者,以及那些小的商人纷纷被逼死。

    只剩下那些身家巨厚,有着官方背景的商人。

    这些商人又怎么可能会将自己手中的钱财交出去呢?于是,他们便抱团取暖。

    以地方为主,形成一个又一个商帮,以此来对抗朝廷。

    嘉靖年间的时候,朝廷还能压住这些商帮,勉勉强强还能收上税。

    嘉靖年间之后,朝廷在商税上彻底失守。

    万历年间,商税制度彻底崩溃。

    明末收不上来商税,有商人重财轻义的占比,也有朝廷税务制度混乱的占比。

    明朝的商税制度,从根子上就有问题。

    这个问题从朱元璋时代就留下根了,后面积重难返,沉疴重病,很难再改变过来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