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九章 平越之策(一)-《替汉》
第(2/3)页
为了保证知彼,孙翊还特地写信给太史慈询问山越的信息。
至于为什么要问到那么远之外的太史慈,因为在神亭太史归顺孙策前,他其实也可以算是一个山越头子……
在彻底了解了山越到底是什么鬼后,孙翊心中已经有了粗略的应对策略。
孙翊发现,自从他穿越到今世占据了原主身体后,他对于战略部署和战术方针有种超出常人的敏锐感。
他有远略能知道庐江的重要性,所以毅然决然采取先庐江后山越的策略,这得益于他是穿越者,知道未来大势的走向。
而对于战略部署和战术方针,从那次枞阳定计就可以看得出来,孙翊在这方面是很有天赋的。
孙翊不知道自己这方面的天赋是怎么来的,难道是前世就有这种天赋,只是因为时代背景没展露出来吗?
但其实还有一种情况令孙翊觉得更有可能。
不是孙翊在这方面有天赋,而是那个被张昭盛赞有父兄之武略的前身有天赋。
所以很大可能是孙翊穿越而来后,前身的天赋并没有如他一般烟消云散,而是留下来给了孙翊。
但不管这种天赋是怎么来的,既然拥有了,孙翊就一定会好好珍惜并将其发扬光大!
孙翊是穿越者,他知道东吴历史上有一个人结束了山越的祸乱,那个人就是诸葛瑾之子诸葛恪。
诸葛恪结束山越祸乱而采用的策略主要有三步。
第一步诸葛恪移书属城长吏,令他们各自保守自己的疆界,明立部伍,已经归顺的那些山越人一律设屯聚居。
第二步诸葛恪分兵扼诸险要之地,将山越分割包围,只修缮藩篱,不与交锋。
第三步诸葛恪命诸将在山越的谷稼即将成熟的时候,就让他们率兵抢夺他们的稻谷。
这样导致了山越失去了新的粮食收获,旧的粮食又都吃完了,于是山民饥穷,纷纷主动出来投降。
虽然诸葛恪后期还采用了其他的手段,但主要是这三步策略。
不得不说诸葛恪的这三步策略很高明。
在他这一招之下,山越“元恶既枭,种党归义,荡涤山薮,献戎十万”,
基本上解决了困扰东吴几十年的山越动乱之患,又大大充实了东吴的军事力量。
孙翊明知道诸葛恪有这三步良策,为何在知道山越动乱时,不全部采用,而只选择性的用了第二步“罗兵幽阻,但缮藩篱,不与交锋”呢?
因为全部实行诸葛恪这三步良策,有个很大的前提,没有这个前提,这三步根本就完全不能照搬过来使用。
诸葛恪用这个策略的时间是在嘉禾三年,公元234年,离现在足足差了近40年的时间!
诸葛恪最后能一举解决山越祸乱,除了策略得当,最大的原因在于在近40年的时间中,孙氏二代主君以及众多的东吴良将,前仆后继的不停平叛山越,严重消耗了山越的军事力量。
而东吴则通过平叛不停吸纳山越的人入伍,这样两相此消彼长之下,在诸葛恪那个时代时,山越与东吴政权的军事力量已经完全不对等,山越的可战之兵已经没有多少了。
这才是诸葛恪那三步策略能够成功的最大前提,也是诸葛恪最后能一举解决山越祸乱的基石!
嘉禾三年时,山越与东吴的军事力量完全不对等,可以从诸葛恪实行这三步策略的初衷中体现,
“恪以丹杨山险,民多果劲,虽前发兵,徒得外县平民而已,其馀深远,莫能禽尽。”
诸葛恪当时并不是去平乱的,而是主动的想通过掠夺山越的人口,来扩充东吴的军事力量,说明那时候东吴在与山越的对抗中,已经占据了战略进攻地位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