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苏东坡还写过一首词: 花褪残红青杏小。燕子飞时,绿水人家绕。枝上柳绵吹又少,天涯何处无芳草。 墙里秋千墙外道。墙外行人,墙里佳人笑。笑渐不闻声渐悄,多情却被无情恼。 这首词描述的场景是一个路人,听到了围墙里的少女荡秋千发出的笑声,忍不住停下脚步想象那画面。 女子从12岁开始就被关在闺房里,偶尔能听到街头走街串巷的卖货郎的歌声,有些好奇心重的女子会拿着一面镜子,待在暗处窥视着大门口,看出入的人们。 一堵墙不只是隔绝了外男和女眷们交流的机会,还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。当提督府内表演牡丹亭的时候,民间也有自己的庆祝活动。闽浙潮汕一带流行傀儡戏,这种木偶与欧洲木偶最大的区别不只是衣物和人物的打扮。 在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都提起了木偶,欧洲木偶的起源被认为是古希腊时期,即便表演宗教题材也是神话故事,而中国木偶最早却用于丧葬仪式,或者说它们都是代替活人的殉葬品。 将活人当成陪葬品是很残忍的,至少在明太祖朱元璋死后还有嫔妃为他殉葬。在商周时期如果没有活人殉葬,就说明这个人不是位高权重的人,而商鞅则通过改革废黜了这个惨无人道的陪葬制度,虽然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有更多的农民种地,以及更多的士兵征战。 傀儡最早的称呼是“人俑”,一开始它是用陶瓷烧制的,后来变成了木头,在《说文解字》中“偶”是用桐木做的,可见古代中国人相信木偶是有灵魂的。 他们将木偶做得非常精美是为了让它们看起来接近活人,但其用意没有戏剧因素。在《周礼》中方相氏蒙熊皮、戴黄金面具,上穿黑色的衣服,下穿朱红色的裙子,手里举着盾牌,搜索宫室里的疫鬼,并将其驱离。特别引人注意的是,方相氏还要负责为墓穴驱鬼,避免不是墓主人的野鬼享用墓主人该享用的祭祀。 而方相氏在墓穴中驱鬼的仪式被称为“丧家乐”,大概在汉末的时候,有些人为了证明自己勇敢,会故意在宴会上要求表演傀儡戏,并且唱挽歌。挽歌的主要内容是表达对死者哀伤的,这两种属于丧葬的仪式活动出现在婚礼上也真是让人瞠目结舌,所以有人认为这是汉朝即将要灭亡的征兆。 傀儡戏来源于带有巫术性质的宗教仪式,即使后来不在丧葬仪式中表演,它的驱邪作用并没有退化,比如神庙落成、火灾等所谓“有妖气”的情形下会排演,并且禁止妊娠的妇女观看。一些地方将之称为“神戏”,内容以驱邪邀福为主,因此傀儡戏具有诡秘的神秘色彩,也是禁忌最多的民间剧种,平时很难看到,但祭祀妈祖生日这种盛会上却会表演。 紫禁城中有很多事并不是平民可以接触到的,甚至于那些“白丁”与举人这些参加科举的文人接触到的信息也不同。 清朝将首都定在BJ的是顺治皇帝,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改国号为大清,当时的首都在兴京,后来又改在了“东京”辽阳。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,在扩建沈阳后改为盛京,并将盛京作为都城。 皇太极这么做主要是为了躲避天花,但是这种瘟疫还是防不胜防,天花还是在皇宫中蔓延开来,甚至康熙皇帝之所以被选中成为皇帝,也是因为他出过天花。 热河避暑山庄的建立并不完全是因为皇帝喜好奢侈,避暑纳凉,你可以理解为那是个隔离区,这样就可以避免关外民族的首领和士兵将天花带进人口稠密的BJ,又或者是汉人将天花传染给那些关外民族。 即加强了中央和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,也降低了风险。 大玉儿是蒙古女人,她在草原上长大,对她来说蒙古是她的家乡,而爱新觉罗·福临则是在BJ城里长大的,他的老师几乎都是汉人,并且还是明朝状元,他甚至还能和曹本荣讨论《周易》,这就涉及了一个问题,满清是“马上得天下”,难道还要继续“马上治天下”? 作为一个满族统治者,顺治亲政后重用汉官,他们的地位得到了明显提高,范文程甚至出任了议政大臣,在这之前汉官从没有谁出任过这个职位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