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自打圆明园失火,永珹自己丢下乾隆率先逃跑后,他就被过继,并且轻闲了。他的长子旻惠在第二年出生,永珹没怎么管他,而他的母亲生他的时候就落下病根,没多久就死了。等绵惠14岁,永珹也死了,绵惠没有继承他父亲的亲王爵位,只是个贝勒,乾隆勒令金简去代为管教。 用贝勒的话来说,金简只是个包衣奴才,有什么资格管他? 他的娘是侧福晋完颜氏,也就是说金简是绵惠贝勒的亲舅爷。 永珹生了五个儿子,就这么一个活到了成年,而贝勒33岁就死了,没有留后,披麻戴孝都是找的过继的儿子,他继承的爵位还要降一级为贝子。 王亶望的父亲可是清官,否则乾隆也不会用他。但有什么样的父亲不代表有什么样的儿子,举人就吃了这个亏,他也没有料到自己存钱的钱庄会“骤然”倒闭了。 钱庄最怕挤兑,当他赶到的时候已经发生了,最终他通过官司才拿回了一点。 这个新的东家倒不是挥霍了父亲的家业,而是卷进了长芦盐案里。长芦盐自春秋战国开始就出产好盐,但乾隆爱玉,长芦盐商也就买玉,然后给盐政朝贡。但这次出问题的不是盐引、不是盐政,而是盐商自己。 内务府借出去的款利息大概是12%,比一般的高利贷低很多,但他们主要借给“常有往来”的商家。 借钱要还利息,借得越多还得越多,等借到利息都还不起了,那就只好拆东墙补西墙,没人想过盐商也会还不起钱。 不只是内务府,连举人存钱的钱庄的少东家也不知道,最后发现这个盐商资不抵债,把全部家当都清算了还差内务府79万两。 这些“家当”内务府全部卷包了,一点没给民间留下,有可能剩了点,反正少东家没分到,不过这只是长芦欠款的冰山一角而已,这是个群体事件,不是一个长芦盐商欠钱了。 到了嘉庆皇帝,长芦朝贡就是一些丝绸,不再要值钱的东西了,当地盐业也走向了衰败。 而他们欠款很大程度和金川之战有关,主动一点把钱捐出来,还能博个报效的“热心”。 也正是因为如此,长芦盐商可以借到内务府的贷款,而且还不上还没有引起皇帝震怒。 另外还有“银贵钱贱”的问题,各个地方的铜钱质量不同,不方便远距离流通,白银的成色比较好鉴定,成了远距离流通的货币。平民买盐都是用的铜钱或者碎银,他们的铜钱可和直隶的不一样,一千钱不值一两银。 反正长芦的衰败是个复杂的问题,举人只能认栽。 再说小郡王去漠北不光是当帮办,他还要巡检,和布里亚特人“打交道”,举人到了那边很难说有什么用处。 留着以后好见面,毕竟这世道,谁知道会碰上什么事呢?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