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内务府的当铺难以与民间当铺竞争,因为民间当铺可以发商生息,毕竟俸禄是规定死了的,而商人的利润却是波动的。 那天举人去钦天监主要是为了还钱,被抄家后蕴端多尔济有段时间手头不宽裕,找永瑢开的当铺借钱,正常还本钱和利息,这是很正大光明的事,不需要害怕有人写奏折密奏。 奏折的使用开始于康熙年间,明朝没有奏折,自唐朝开始用的是奏事文书,尚书省曾进行了很明确的规范,后代都予以沿用。奏折则像是折子戏,当故事情节到一个段落时用一道折痕划分,被称为一“折”。 奏折不同于公文,凡是私事、机密事件等不便于公开的重要事件都要用奏折陈报,不需要盖印章。明朝的时候权势滔天的“掌印太监”,顺治年间满人和汉人,谁的官衔大谁掌印,这个“印”盖过的题文都是可以公开的。 小到请安、谢恩、百姓琐事,大到军务、外交、机密情报都可以用奏折禀报。雍正即位初期并无固定格式,只规定了皇帝在奏折上用朱笔批示,这种奏折被称为“朱批奏折”,即便皇帝写下“知道了,钦此”也算,朱批谕旨也是官员决策、行政的重要依据。 朱批可以是皇帝本人,也可以是军机大臣代为拟写,同时上奏折的制度也扩大到了所有总督、巡抚、布政使。因此议政大臣会议虽然还存在,却已经逐渐沦为摆设,最终被乾隆皇帝废除,八旗共治的最后一丝痕迹也不复存在了。 康熙皇帝规定臣僚们的奏折必须亲笔书写,如不能自己书写,可由亲近子侄代书,但必须在奏折结尾说明。 一般奏折每幅六行,左右两幅为一开,每开十二行,每行二十六个字。南北朝及隋唐时期流行骈文,词藻华丽,但有时词不达意,康熙要求奏折内容不需要计较“工拙”,却必须要词能达意。 从实际情况来看,写奏折的官员唯恐折中所言不当受到谴责,莫不小心翼翼、谨慎从事,因此写奏折时一般都是由有学识、经验丰富的幕僚执笔。 等还完了钱之后,永瑢令一个乌拉带着举人去了文华殿大库,里面存放着康熙年间起的臣僚奏折、朱批奏折、诏令等,里面的东西不可以带走,但是举人可以在里面看完。 大库不远处就是文渊阁,明末李自成进入紫禁城后文华殿大部分被毁,只有武英殿尚存,勒令重建,一切按照明制,,逢春秋仲月皇帝都要在文华殿举行经筵,殿试阅卷也在文华殿举行。 乾隆年间在圣济殿的遗址上修建了文渊阁,这里是皇家藏书楼,一开始是专门为存放《四库全书》而修的,不论是规制还是理念都模仿的浙江天一阁,在到处都是红墙黄瓦的紫禁城里,它是黑色的琉璃瓦、油漆也是以冷色为主。 科举考试是踏上仕途必不可少的环节,但严格禁止卑贱者参加。所谓卑贱者指的夷人、奴隶、罪犯、刽子手、衙役、戏子、乞丐、盲流等。 “夷”当然不是指的满族人,虽然他们也要与汉人区别开来,这里的夷主要指的是尼克这种欧洲人,不论是郎世宁还是汤若望都不是以科举入仕的。 第(2/3)页